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企业新闻 > 正文
资讯中心

机械院公司凌洪明获评2019年“广西工匠”

更新时间:2019-12-26 20:17:54点击次数:4984次作者:gxjyy

机械院公司凌洪明获得自治区总工会授予的“广西工匠“荣誉称号。1225日, 由自治区总工会、工业和信息化厅、科学技术厅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2019年“广西工匠”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广西卫视播出,全区仅20人获评。


如切如磋

如琢如磨

守一颗匠心

做一个匠人

凌洪明,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程师、高级技师。参与了机械院公司套装式内外袋物料包装全自动生产线(以下简称“包装生产线”)项目研发,获7项国家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2项。该包装生产线的成功研发应用,填补了世界在套装式内外袋全自动包装上的技术空白,对提升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、为我区在特种包装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。2016年该研发项目获得广西科技创新发展重大专项的支持,同年获得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组织委员会的金奖。

所获荣誉:2018年广西直属企事业工匠、2019年广西工匠


2019“广西工匠”发布会现场(凌洪明 左二)


岗位平凡,深藏创新之志

刚入职时凌洪明只是一名普通车间焊工,因为对机械的热爱,他自学机械、自动化、软件知识,不断磨砺自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,用7年时间从一名手握焊枪的焊工转变成研发自动化技术的机械工程师。


攻坚创新,铸造行业利器

2014年,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,凌洪明开始进入“套装式内外袋物料包装全自动生产线”的研发团队。项目自2010年立项以来,历经近5年时间的研发,生产线各个部分已初具雏形。取袋、上袋”是包装机的第一个步骤,也是项目的关键点和“痛点”,内袋柔软,外袋偏硬,模拟人工对内袋进行装袋,技术难度大,由于袋口柔软难以打开,上袋率仅50%,而预定目标是上袋率至少达到98%以上,此类型取袋上袋的装置,国内外包装设备厂家没有相关产品可借鉴参考。




项目瓶颈期,凌洪明为了尽快突破困境,以车间为家,对之前所有实验项目进行推倒重来,他运用掌握的新知识、新材料、新技术,针对内外袋不同特性,一次次构思、一项项试验、一次次否决,终于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有了新发现。

凌洪明提出运用“逆向思维”--倒置上袋,顺应重力使柔性内袋袋口下垂,感应器可准确识别到标准的袋子,从而提高上袋率。这个大胆的设想几乎颠覆了之前项目组的常规做法开辟出一条新路!

看似简单的过程实现起来并不轻松,市面上没有适合的高精度零配件、不熟悉新领域新技术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,凌洪明运用丰富的车间经验和自学知识与项目组人员设计“自制”试验用配件和上袋装置,对有疑惑的部分,他主动出击解决“知识恐慌”,求教专家和同事,查阅书籍和教学视频,学懂弄通。


“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,而你却完成了它!”这是凌洪明的座右铭。凌洪明和研发团队攻坚克难,解决了传统套装袋自动上袋、开袋的技术难点,包装机取袋上袋的故障率也从原来的1/100下降到了1/1000,实现了取袋、上袋、开袋、夹袋、填充、移动输出、内袋封口、内袋置入外袋、自动缝合外袋等整个包装过程全程自动化包装,这标志着全自动套装式内外袋包装生产线原型机研发成功,对提升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、为我区在特种包装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。

凌洪明获7项国家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2



进无止境,岗位建功永远在路上



201611-20173月,包装机一代机成功研发并在用户企业应用


201710月,团队完成包装机二代机研发,设备稳定性提升60%20189月,完成二代半技改工作


201911月,三代机入厂试运行,设备热合稳定性提高,机械结构更简单


全自动包装生产线社会价值

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相比,可以使20人的包装班组降到4人,为糖企节约近5倍的人工成本,广泛用于制糖、食品、饲料、化肥、化工、医药、纳米碳酸钙等行业,受到客户一致好评,尤其是为广西千亿元支柱产业的糖业的包装环节实现了机器换人,为各大糖企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成本。



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,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。一代代以凌洪明这样为代表的机械院人,他们爱岗敬业、善于钻研、敢于创新,是技能高峰的攀登者,也是岗位建功的排头兵,担当起了建设壮美广西、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使命。他们用最质朴的“匠心、匠行”凝结成一项又一项科研创新成果,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砥砺前行!


(通讯员:黄俊玲)